vendredi 3 juillet 2009

设计偶像正式转变



在法国的这好几年,一直迷Bouroullec家的干净诗意的设计。不过隐隐的,又觉得有什么地方和自己不合。反正,他们的设计是那种让我会一直备感自卑的设计,极其洁净优雅,嗯,对了,就好象那种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很会洒扫持家的女孩子的感觉。一直到最近,我才有勇气对别人也对自己说,我是一直很喜欢bouroullec的设计(时态:imparfait)不过,我觉得还是不适合我。我将来不会走这条路。嗯,就好比正式承认自己确实是一个不太会把家里收拾的清爽无尘把自己打扮的飘逸脱俗的女孩的那种微微的耻辱感。是,我欣赏这样的人,可是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如果勉强自己做这样的事情,也未必不可以做到60分,可是,为什么要勉强自己做不适合的事呢?

然后,我看到了Martí Guixé。真是一见钟情。巨大的能量,巨大的热情。嚣张,虽然粗糙,但是,那种气势抵消一切不足!以前在我的身上,也有这种热情和嚣张,虽然,带了一点青涩的不确定。后来,我觉得不好,就去学着做大人了,结果,平庸起来一发不可收拾。现在终于明白了,忽略优点,一味在自己的缺点上花时间紧张,弥补,真是得不偿失。行走江湖,最重要的其实不是一双手,而是你的气场。一个人,内心强大,相信自己,就会让所有人都信服他,跟随他。好吧,谢谢ensci,给我一年的时间去想明白这件事。

我还是没有想出来我毕业设计要做的题目。不过,没关系。继续想。重要的障碍已经克服了嘛。

mardi 30 juin 2009

斗胆乱谈艺术,从Calder说起





终于去看了蓬皮杜中心的Calder的展。大惊喜。为什么惊喜呢,我得先交待一下我的个人“心路旅程”。嗯,来了巴黎,自己也知道,得多看多学啊,多来之不易啊。可是呢,一这么想,那些博物馆啊展览啊,全成了学习和任务,这么一来,不自主的,就产生抗拒感和疲劳感。每回有什么展览,还没看,就觉得累,看完了,倒是松一口气,好,我可是又学习啦。唉,这都是小时候给大人逼着学习逼出来的变态心理吧。倒是最近一年,自己关着写论文,不再想设计做设计,也不再怎么思考生存啊赚大钱啊吃喝啊等等实实在在的问题,就是在云端里无任何功利目的的研究自己的小玩意儿,好像心也静了下来,这些变态的毛病也得到了缓解……嗯,扯远了,我就是想说,我对博物馆之类的东西,总有种要受教育的疲劳感。不过,calder大爷,彻底让我大大惊喜了。

一进门,就看到一录像片儿,一老大爷,趴在地上玩小人儿。仔细一看,原来此老大爷正是calder大师,他做了一整套马戏班小人儿,自己安排了剧情,拿了小人儿比比划划,玩儿的可投入了。其中还有不少涉及dernier rideau的儿童不宜的情节,比如飞斧手的斧头,真的把站在靶子前的美人击中了,然后calder大爷特地安排了两个救生员上台把伤员抬下;比如驯狮员和狮子表演,然后狮子突然兽性大发向驯狮员扑去了,好在calder大爷安排咱们驯狮员随身配了手枪,一下就把狮子给毙了;还有性感的穿的很少的美女跳很风骚的扭扭舞之类的。。。嗯,反正,我立刻就爱上这位calder大爷了。多有童心啊,一点都不装逼,太可爱了。

看的出来参观的人都很投入,大家在大屏幕前坐了一地,全都目光炯炯嘴角带笑的看着。期间也不乏几个小朋友。不过呢,我却留意到,这明明看上去是很孩子气的主题和内容,但那些大人,倒真比那几个小朋友笑的欢多了。这小朋友怎么就没大人明白呢?嗯,然后想了想,用我最近在写的理论就能解释。这些马戏班玩偶吧,其实做的非常简陋和抽象。对完全了解马戏的大人来说,每看到一个玩偶,即使它非常简陋,但凭着艺术家给其强调的特点,也能立刻知道在真的马戏里这是干什么的,它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在玩走钢丝,或者吞宝剑,或者举重。然后大家根据脑海里已有的马戏团的概念,再看这些怪模怪样的玩偶动来动去,就觉得特别好玩,就笑个不停。而小朋友呢,恐怕真正的马戏还没怎么见过呢。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头脑里还没有一个马戏的清晰的感性概念。所以这些抽象简陋的小玩偶们,对他们来说就是些古怪抽象简陋的小玩偶,而不能代表华丽复杂的所谓马戏团表演。所以,也许我们哈哈大笑的同时,他们却觉得渗的慌呢。

在看calder大爷的作品和其历史年份,可以看到大爷是怎么一步步抽象的。大爷其实画画的基本功超级扎实的,之后才在扎实的写实功底上,创造出以一维的线构建三维物体这样的伟大神奇的作品。粗糙简陋的马戏团小人儿,其实也是铁丝作品之前创作出来的。细看结构,不难看出发展的进程。还有大爷做的那些超级抽象几何的平衡动感雕塑(mobile),也是从对自然的观察中提炼出来的。顺便说一句,我最近在琢磨的一个玩意儿,和大爷倒有点不谋而合。。。

好吧现在来说一说艺术。我想,艺术其实是对显示的提炼和抽象吧。过去在人们还不能完美的复制自然的时候,艺术就是对自然的无限接近的模仿。然后人们的技巧也炉火纯青了,摄影技术也发明了,于是艺术就不得不改变方向,不再是模仿,而是进入表达的阶段了。因此,艺术所呈现的,也就不再是自然的复制品,而是那些艺术家想给我们看的东西。可以是美的,可以是深刻的,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吃惊的,这些无一不是从具象世界里具象的东西提炼出的。有的艺术作品也许提炼了一层,有的也许是许多层,以致当我们看到作品时,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已经仅仅是完全脱离具象事物的纯粹的情感了。

以此,我觉得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艺术。有些东西,我们了解那个隐形的具象感性的基础,然后我们就成功的接受到了艺术家所想传达的信息,于是,我们就“看懂了”。有时候,我们没有与艺术家相同的经历,我们完全没接触过他的作品的那个感性具象的基础,我们自然就不能接收到他想传达的信息,于是,我们就“没看懂”。就好比,不了解近代欧洲史,又怎么会“看的懂”达达。从这点上来说,不少现代艺术作品的历史意义,倒是远远大于美学意义。那些把所谓“艺术”捧到神圣的地位的行为,在我看来,不可取,可笑。

咱们老百姓,不管是学艺术的,还是跟艺术不沾边的,一个悠闲的休息日,去博物馆看看艺术展览,当然是挺好的。不过呢,没必要给它神圣化装逼化。和艺术家心有灵犀,“看懂了”,最好,激荡了精神世界一下。“没看懂”,也没什么。就是和这个艺术家的生活啊思路啊差点远了点。tant-pis。要真放不下,可以回家上网查查艺术家生平历史什么的,帮助理解一下,也不错。不过,因为“没看懂”就趁惶诚恐,大气儿也不敢出,就完全不必啦。还有,小孩子,感性的具象的东西还没看过来呢,就实在没必要去看什么艺术啦。有看calder大爷玩他的马戏团的功夫,不如去真正的马戏团,看真的走钢丝,扔飞剑,驯狮子。。。

以下为大爷的马戏班视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6jwnu8Izy0

vendredi 26 juin 2009

别猫哭老鼠啦


昨天晚上睡觉前,小C一直在循环放着一首迈克杰克逊的歌,我说不出名字,就是那个漫步墓地然后遇到鬼然后他其实也是一只鬼的那个。然后,今天早上就发现,他刚死了。

然后照例铺天盖地的哀悼啦,你是最伟大的啦,啥啊啥的。看的我只替杰克逊郁闷。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是在被这个世界冷酷的误解,唾弃,嘲弄中渡过的,那个时候,这些说他是伟大的king的人,这些为他掉眼泪的人,你们在干嘛?我知道你们在干嘛。媒体津津有味的猫捉耗子一般的报道他的各种所谓丑闻,失败的整容,然后众人津津有味的去买小报,八卦。我想杰克逊是恨这个世界的。从他公布的那些只言片语中,只有被伤害的愤懑。他死了,媒体依然如嗜食尸体的秃鹫一般,围在他身边,拍他尸体运送的照片,不肯给他一点点尊重。然后,又在说什么哀悼,遗憾。谁会信你。人心底之丑恶,似乎在遇到过于耀眼的天才时,会更彻底的暴露出来。杰克逊的不幸就在于,他太耀眼。

群丑跳梁,附在他人的死尸上狂欢的日子,估计还会持续上一段时间。

以上是是时代广场上的人们听闻杰克逊去世的消息之后的反映。你看那嘴角带的无知冷酷的笑

mercredi 24 juin 2009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

记得以前在国内上学的时候,这句话流行的很。主要似乎是因为看到老外对咱们那些自己感觉土到不行的民族特色的玩意儿喜欢的不行,所以昂然发起的口号。也不知道现在这句话还流行吗?不过,上回在圣太田设计双年展上,一个非洲大叔帮我彻底打破了这句话的浪漫与梦想。

话说在设计展上转啊转,转到一个角落,被几件看上去很狰狞的家具所吸引了。这是用什么动物的很粗大的角做的家具,有小凳子,有摇摇椅。基本就是用整个的角做支持的腿,上面用绳子什么的固定起来。在所谓的设计展上,展出的东东都是很具有“设计感”的啦。也就是说,整洁,干净,简单,文明,科技,现代。。。而这个毫不掩饰的角类家具在其中,就显得相当另类啦。话说我看着看着,就被椅子的主人,一个非洲大叔给拉住了。大叔问我是哪国人,得知答案后拿出一本簿子,指着上面的中国字留言问我是啥意思,问完就让我也用中文随便写几个字,大叔说他要办一个世界语言的展览。写完字大叔又问了我写的啥意思。问完就开始聊设计。旁边的小C同学迫不及待发问,您那角啊,是野生动物的吗?好么,这个问题一出,大叔立刻表现出与咱们国家外交部给问到人权问题后一模一样的厌恶表情。不是不是,是农场养的!一边忍无可忍的样子。貌似大叔已经被这个无稽的问题被那些白痴的西方人士问过N次了。然后,大叔滔滔不绝的向我展示他的多才多艺:建筑,绘画,服装设计,等等等等。服装设计是用非洲本地的土布做的,很好。不过式样的,依然很非洲,我觉得非非洲人士大约都不会穿。大约是说到蚊虫之类的,大叔说,咱们有一种神奇膏药,啥都能治!说着就掏出一小盒子来,从里面快速挖了一大块油膏,一半随便的揉进鼻孔里,一般重重抹在嘴唇上,又顺势吃进嘴里。在我目瞪口呆的注视下,大叔告诉我,这种超级好的膏药可以防止干燥,治疗蚊虫叮咬,滋润皮肤,解决炎症等等,blablabla,反正哪都能用。这时,又有几个中国孩子经过,大叔赶紧拉住他们,又拿出那本签名簿,指着我刚刚写的并告知了意思的字,问一个中国女生,这是啥意思?哦,明白了,大叔您明摆着不信任我,当我面复查呢!

乘着大叔和那些中国孩子说话的当儿,我们终于得以抽身而逃。我觉得感慨的不行,毕竟,这大叔还是挺有点小才的啊,小C同学却很不屑的对大叔全盘否定。为何?原来,小C同学在办公室不时会遇到一个大叔国家来的清洁女工,和女工偶尔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个国家妇女的不公平的悲惨生活,一夫多妻制啥的。由此,大叔再说的天花乱坠,小C还是对他毫无好感。因为“他是个一夫多妻的愚昧的男人”。

嗯,故事说完了。按写论文的套数,现在该分析。首先,为什么大叔的家具让人觉得不舒服?按ELIAS的理论,就是咱们的敏感程度比大叔要高,政治不正确的说:咱们的“文明”程度比大叔要高。大叔的家具用的是赤裸裸的动物的部分躯体。对敏感程度高的人,会联想到为此死掉的动物,因此是难以忍受的。大叔所在的地区,因为敏感程度还没有细化到这一步,所以他们对此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不快感。反而被“白人”是不是野生动物的问题弄的烦不胜烦。
其次,不管是大叔的服装设计,还是大叔的膏药,大叔的建筑设计,大叔的防人之心,都明明白白体现了大叔的民族性。这里并没有贬义的意思,只是和发达世界不一样罢了。但是,既然大叔把他的作品千里迢迢搬到法国来展出,目的恐怕还是想被外面的西方世界所接纳的。而他的这种民族性,则成了最大的障碍。这里,没人会穿纯非洲式的宽袍大袖,也大约没人会欣赏可以吃进肚子也可以塞进鼻子的膏药,而过于暴露的防人之心,也只会引起大大的反感。而更大的民族特色:一夫多妻制,则直接让一部分人因此对他完全避而远之。这些,都说明了,民族的,真的不一定就是国际的。

要成为国际的,鄙人之见,就是还得按主流社会的规则玩儿啊。在主流社会的规则上,把自身的民族精华给转化成符合主流美学,主流伦理学,主流tendance的东西,大约才能够被接纳吧。数数那些很民族也很国际的东西,比如旗袍,也不过是因为凑巧它的部分特性,如简约,符合当代世界的主要潮流而已。和服因为它的繁复,也只能停留在自己的文化中,而不能像旗袍那样,成为世界通用的礼服,而日式浴袍,倒因为他的舒适与方便,遍地开花呢。

lundi 8 juin 2009

捐款?

http://www.expo2010.cn/ztyy/zgg/index.htm

世博会的网站上,中国国家馆的网页那,赫然有一个捐款栏。本身这么大的工程,本身就已经是人民创造的财富在建造着了,可是,还是不够,还要人民在配额的血汗之外,在另外拿出钱来。

索取,索取,再索取。做了一点点该做的事情,就大肆宣扬感恩与伟大。如果一个人是这样的,那这个人可真够无耻讨厌的。是不是?

世博会?


参加J同学的毕业庆祝party,席间数名法国小朋友激动的对我说,明年我要去中国!看上海世博会!

我的第一反应是,呃……

光是想一想,就已经觉得累。巨大的城市,巨大的街道,再加上巨大的信息量。最近很有严重自闭的倾向,下意识的拒绝过多的信息。内心比较坚持那句臭名昭著为人唾弃的话:攘外需先安内。内心的事儿都没有好好想清楚理顺了,还不断的大敞着家门不断接受新的信息新的东西,这不是乱上添乱吗?而且,我们就真的那么不断需要无数巨量的新信息吗?

而且,上海,只是上海,不提世博会,仅仅作为一个旅游对象,已经够让人疲乏的了。两年前错把上海当巴黎,以为悠闲暴走就可以领略其风光味道,结果真是大错特错。光是那一条条烈日下无所遮拦需小跑5分钟才能穿过的巨大马路,已经让人疲惫不堪。小弄堂,小街道正在全面消失,被已经存在的和正在崛起的无数大街道,大房子,大广场,大中心所代替。而这些“大”的地方,也没有空空荡荡,而是充实的被无数无数的人所填满。上海也有她洋的一面,各大金碧辉煌的商业中心,高傲的展览着来自发达国家的那些名牌,以一种冷冷的,拒人千里之外的姿态。在号称意大利餐厅的地方倒是喝到了地道的天然气泡水,可上来的批萨却是粗糙油腻的美式食物。在人民广场被蚊子群殴,在静安寺坏掉凉鞋,在城市规划馆找到了难得的安宁却又因此错过火车,于是在小C同学惊异的眼光下排长队退票,买票,买票未果,找黄牛,最终上车回家。

又在网上摸到世博会的网站,一路打开,迎面而来又是那另我熟悉的中国式的完满,热闹的气息。还带有同去年奥运相似的地主家堂会的奢华感。还看到了那个标志性的中国馆的建筑,嗯~~~~~~~一股邪火又腾的冒起来,粗话直窜到口边了。冷静,冷静,修养啊修养。。。

嗯,世博会,我还是不确定我会去。

jeudi 4 juin 2009

今天必须说话

因为,今天是那个日子。平时少言的我,今天,还是必须说些什么,好表明一种态度。正如平时多言的人,今天刻意选择缄口,来表达一样的态度。

我只谈记忆,一个小孩的记忆。

一天早上爸爸骑车送我去上学,路上显得乱糟糟的。有大学生设路障,劝导大家罢工罢学。心里一阵开心,真的可以不上学了?不过爸爸还是绕过路障继续上学了。

爸爸在家听美国之音,激动的和邻居对着窗口互相大喊大叫。妈妈很害怕。

我觉得爸爸做的不对。美国之音说中国的坏话,是坏人。

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一本小书,叫谁是最可爱的人。书的内容很血腥很暴力。讲暴徒怎么把某一天北京街头的人民子弟兵残忍杀死的。不到十岁的小女孩读起来,觉得又害怕又刺激。

受到学校教育,对在家听美国之音,觉得更加的罪恶感。心里忏悔说,我改,我改,不再听坏人说话了。为了那些可怜的被杀掉的子弟兵,我也要爱国,听党的话。

姐姐是大学生。她说,她去上课,班上只有她和教授两个人来了。

后来爸爸就送我去上课余英语班。让我一定要学好英语,大约是对这个国家绝望了的缘故。

造化弄人。二十年后,我说着并不是英语的另一种外语,在并不是美国的另一个西方国家,写下这些字。

lundi 1 juin 2009

Mark Ryden的儿童世界




Mark Ryden的画总是充满了童话的色彩。脸颊如苹果般的小孩,可爱的动物,都被着重的表现。可是与此同时,他的画又充满了恐怖与不安。这里,有趣的是找出,在可爱的小孩,动物,柔和的色彩之间,是什么让我们恐怖和不安呢?

首先小孩脸上基本是没有欢容的。小孩看起来纯洁无瑕的样子,穿着老式的洋娃娃般的服装,也就是说,相当stéréotype的衣服。但是小孩都有着冷漠的脸色,或者有时是悲戚的。他们的神态和动作是静态的,镇定的。经常是一个经典油画中的人物姿势。这一点,已经和我们习惯的儿童 形象大相出入。我们习惯他们是可爱的,欢笑的,娇憨的。冷漠的摆出成人姿势的小孩已经足够让人不安。人们习惯于儿童是以纯真和空泛的形象出现的。他们可以 有粗浅的欢乐和悲伤,但仅仅是粗浅的而已。一旦儿童以审视的神情出现在观者面前,就会引起不安的情绪。成人以审视的神情出现时,观者并不会有太大触动。人 人都会在不同的时刻审视他人,审视世界。而当一个儿童露出审视的神情时,就大大的不一样了。儿童首先是公认纯洁的,他们什么也没有做过,当成人被成人审视 时,并不会有多少快,而当成人被完全纯洁的儿童审视时,自身的经历使他们自然而然感受到强烈的罪恶感了。而因为人们向来认为儿童是空的,浅易的,因此当儿 童以深邃而审视的神情面对观者时,观者会下意识的追问是否另有生物或力量占据了儿童的躯壳?

Ryden画中,还有另一种小孩的脸,与之前那种大眼睛,娃娃脸以及严肃精灵的神情不同,第二种小孩的脸是毫无神气也没有多少表情的。塌鼻子,宽阔的脸,分得过开的 眼以及婴儿的身体。它的脸让人想起患蒙古症的婴儿的脸。与之前那种儿童的脸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是这个形象也依然是让人不安的。人们太习惯于婴儿被环绕着人 工制品(奶瓶襁褓摇篮等)以受保护和柔弱的形象出现了。而这里,婴儿确是以一个独立的形象出现。这种独立性与中性的表现手法(不矫揉造作充满爱抚的母性 的)与人们头脑中依赖的,受保护的形象差的如此之远,人们不禁对此产生“这是一头小兽”的感觉。婴儿本身相对于成年文明来说,更多拥有的是动物性。而所有 其他人们加在婴儿身上的性质如恋母性,柔弱,可爱都被去除后,婴儿就只剩下了原始的动物性。即使还有着类似的外表,人们也不会再对其抱有日常的那种情感 了。这只是一头让人有点恐怖的野生小兽。

其次,大量的一向被置于幕后的图像被表现在他的画中。最显著的是肉铺。 肉,鲜血,骨骼,内脏,动物的尸体被故意显著的表现出来。这与今天我们文明社会尽力把这些引起不快反应的图像尽量隐藏起来的行为是背道而驰的。今天的文明 社会中人们是如此的敏感,对那些我们不得不依赖之可是对于其本质又感到不舒服的事物,我们尽量的变形之让他们以光明的形象展现出来。比如现实中的肉铺是整 洁清新的,绝无鲜血四溅的情境。直接的骨骼,内脏,肉肠被极为详细的展现在观者眼前,已经达到引起一定不快的目的,而更进一步的,它们是与一贯儿童化的柔 和的色彩和洋娃娃般的干净,可爱,文明的人物同时出现在一起,产生极大的视觉震撼力。观者不得不痛苦的意识到,我们都是一些粗鲁残酷的食肉者,即使我们自 我创建了文明的精致的与像是完全脱离野性的外表。

此 外常常有大量的鲜血,伤痕,骷髅,内脏等元素出现在场景中,并与儿童的形象混合在一起。这些元素常常和肉铺一样是属于“幕后”的,惹人不快的,而儿童对我 们成人世界来说,则是纯洁的,因此那些本身已经使成人感到不快的元素,人们更是耻于呈现给儿童。儿童在成人的概念中,应该是善的,洁净的,柔弱的等等,充 满了正面的情感的。而把阴暗的元素和儿童这个正面的元素混在一起,也就不奇怪会给观者造成如此巨大的视觉和情感的冲击了。

再次,动物的笑脸。与小孩子冷漠的脸相反,画中的动物常常有一张夸张而造作的在动画片中常见的“生动”的脸。圆圆的闪闪发亮的大眼睛,圆圆的红润的脸蛋,夸张的迪斯尼式微笑等。令人惊异的是,在画中,这样平时只会觉得普通和廉价,在画中这些孩子气的动物脸却带给观者巨大的恐怖之感。我们只习惯于这种造作出现在一片喧嚣和欢乐的色彩缤纷的人造乐园中,当他们出现在满脸冷漠的孩子身边, 周围是柔和但并不艳丽毫无生气的色彩,冷漠空洞的气氛,他们的夸张与热情的脸蛋就显得异常恐怖了。在迪斯尼的图画中,这样脸谱化的笑脸并不惹人不快,因为 与所有夸张艳丽的背景在一起,有一种被观看默许的表演成分在里面。而Ryden的画中,不再有应有的戏剧背景装饰等,带有这些笑脸的动物出现在相当写实的环境中,于是,这样的笑脸少了背景,就显得极为突兀,如此的突兀,观者不由自主的 会把它看作是一个假面。观者不禁要问,这个笑脸是在掩饰着什么呢?笑脸背后到底是什么?这种对未知的猜疑和恐惧给了这些人物巨大的视觉力量。

因此,Ryden的怪异世界和它所引起的不快让我间接的发掘出今天普遍而又深入人心的这个人造的儿童形象是如何的。

mardi 5 mai 2009

中国设计杂想

翻看米兰设计周的照片,忽然就想通了那个老是牵牵绊绊在脑子里的问题:中国设计为什么不行?
嗯,我的回答是,中国设计为什么不行,因为至少在设计这一块,中国人还只想着呈现,表达,证明自己,还完全没有进入到那个叫做“给予”的阶段。

中国人是很聪明的。没好处的事一般不会做。做设计嘛,自然是因为他可以给企业赚钱,甚至能促进国家经济啦。同时在文化领域呢,还应该可以扬我国粹文化,让四方蛮夷见识见识中华文化的大大魅力。可惜,这个游戏,关起门来自娱自乐没啥问题,甚至能搞的沸沸扬扬热热闹闹,可是,放在世界的范围内,就不行了。在设计界,中国的商业设计和小偷区别不大,名声狼藉,而那些不太商业性的所谓“文化”性的设计,(好比今年米兰设计展里中国中央美院的椅子),则处于被漠视的位置,不管自己怎么憋的脸红耳赤大加歌颂,也引不起别人的兴趣。

为什么呢?就因为纯功利的做法行不通啊。大家一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对世界的贡献更多,自然谁就最受瞩目,这个贡献的概念是很广泛的,可以是创新的科技,也可以是文化的思索,或是美学的突破,等等。而中国设计,在哪一点做到贡献了呢?技术和美学上只会利用甚至抄袭别人,文化上嘛,光思索怎么让世界人民“再”认识自己,弘扬我天朝五千年文化以及当代先进特色思想与活力,完全没有哪怕浅易的对社会,世界的思考和批判。

嗯就是这么简单的答案。谁班上有这么个同学,都不会喜欢他的吧。

mercredi 29 avril 2009

日本人,中国人,韩国人,欧洲人——米兰设计周杂想

这次看展的一大感慨是,日本设计师真的窜出来了哦。在专业设计展厅内,随处可见日本设计师的名字,米兰城中,日本设计也是年年设展。就连青年设计师展厅 里,日本人也相当不少呢。不过,千里迢迢来自日本那么大老远的日本设计师还是腼腆的居多。不少人在展台边上干干的一杵,就那样呆着了,不太会来事儿的热情 的介绍,或者根本没想过展览了之后自己的产品怎么卖,怎么批量生产。。。总之,虽然日本同学已经大量打入设计主流,可是个人东方本性还是基本没啥改变呀。

韩国人还没日本人那样大量进入设计主流。不过少少的也能看到韩国特色的名字了。韩国人感觉没有日本人那么木纳,至少我看到的感觉是很嚣张的。但是也有木纳和完全没有现代化,还在走传统元素的路子的设计。


中 国人,基本还没有在主流设计名单上看来。大致来说,还处在山寨形象中,为所有欧洲厂商所避之不及。不过在青年设计师展中,今年第一次出现了一间完全民间的 设计组织。他们的标题是中国设计再思考,作品是一组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思
考而做的设计。这是一支年轻的团队,自费来米兰展览,作品也完全是思考的练习,完全 不是为了生产卖钱。很敬佩,这就是所谓的理想青年吧!不过就作品而言,个人感觉还是有些拘泥于传统,还是没有找到现代化的中国精神和现代化的中国视觉语 言。communiquer的方式也相当生硬。每个作品旁边都配了一大段文字来解释意义。比如一盏灯的构思那个凿壁偷光的成语故事,于是灯的旁边配上一大 段以西方思维来说有点怪怪的故事。就我个人来说,其实这个故事的重点就设计一盏灯来说,是那种偷偷的光明,偷偷的一点点温暖的浪漫。不仅是中国人,所有人 类,都会有过那种黑暗中被邻近漏出来的灯光所感动和温暖的经历吧。用一个更敏感的充满情感的造型来说明这个故事,不是更直白吗?教科书的解释方式,让观者 在花了大把的时间去理解之后,换回一个明白了却没有情感沟通的“哦”。还有就是这个团队依然和所有中国人(包括我自己)一样,缺乏氛围设计的观念。墙上有 点不平的贴了几张A4打印纸作为解释,缺乏精致完成感和一种整体的气氛。不过批评这么多,总体我还是觉得他们很棒。他们是在探索,即使现在做的有点粗糙, 可是他们会继续进步的。

另一个中国的展点是中央美院。(似乎)一眼望去,依然是玩传统元素。。。彩色塑料片的椅子上生硬的凑着蝴蝶, 飞檐。。。我知道他们想要说什么,不就是传统元素和现代的结合吗,可是世界这么大,总归有除了探索传统元素再利用之外的事情要做吧。。。那边的瑞士团体在 做关于石油耗尽如何生活的设计研究,这里韩国设计
师已经高度完成了揉合了灯光变化与运动的一组灯的设计,我们的“官方”设计研究怎么就老停留在传统传统传 统里啊,我们是现代的中国人啊,我们要向前走啊。。。嗯,迅速拍下一张照片,掩面逃走。

欧洲人的设计,一如既往。刚到欧洲时觉得惊为天 人,看多了也就知道套路,会觉得腻。冷冷的理性,有时夹杂着小小的幽默感和淡淡的夸张讽刺
。好在有亚洲设计师,带来非常非常细腻和感性的气息,让人觉得异 常清新。当然,如果成日看超级感性细腻的一堆堆作品,估计也会看到要爆发吧。好在,世界变的越来越小距离越来越近,越混合,越美,越有滋味。

很诗意的椅子。可惜日本设计师自己也没想出来批量生产的技术。。。
传统,,,又见传统。。。
超级嚣张的韩国女生的展台
这位日本仁兄,整个展台就孤零零放了这个。。。好闷骚,好腼腆。。。

我是谁?——米兰设计周杂想

在米兰设计沙龙的时候,老有晕晕的感觉。我到底是谁?这么简单的问题,却随着身边环境与人的变换,变的复杂纠缠起来。

你来自哪里?挺简单的问题。我是丸子,我来自中国南京。在巴黎,这个问题是这样干脆的回答的。可是,在米兰,和身边的小C说着法语,再用生硬的英语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交谈着,这个问题就变的困难模糊起来。嗯,我是丸子,我来自于中国南京,在这里,好像就很奇怪了。首先虽然南京是我的家乡,可是18岁我就离开那里了。在我成长的关键性阶段中,南京并没有在我身留下深深的印记。无锡是我上大学的地方,我在那里呆了6年,是一个对我来说比南京更有贴身气息的城市,可是我不能说我来自无锡,我不是无锡人,我也早已毕业,和这个城市再无半点联系。只好模糊的说,我来自于巴黎。虽然,这里只是我今年暂居的地方,而我却把他说的像我的老根据地一样。

你是谁?嗯,我是丸子,中国人。可是我是作为一个设计师来到这里看设计展的,我当然说我是设计师啦。那你就是中国设计师咯?逻辑的说,是的,可是,我却无法说是。作为一个快毕业的设计学生,我的设计基础是在中国打的,可是设计最重要和关键的部分(至少对目前来说),却是在法国最好的学校里学的,比如做演讲,我甚至没有用中文真正做过有质量的演讲,真是在法国的学校里,一步步学会怎么做一个presentation,怎么communiquer。我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设计师了,要说,只能说是中法混血吧。

和小C一路叽叽咕咕说着法语,受到的是法国人的待遇。别人不时会主动蹦出些法语来给我们讲解,至少也来个au revoir之类的。可是当我独自一人,中国人的脸又让我受到另一种待遇:明明开放拍照的展台,却对着我中国人的脸说:no photo。当我和小C说起法语,对方的脸又松下来,解释说是怕了中国人的抄袭。我不想否认我是中国人,可是我却不想背上抄袭犯的名字。所以,我躲在法语的背后,说,I come from Paris.

这个总是能引起别人一声恭维意味的“ 哦!”的答案,让我心里总是微微苦笑一下。

lundi 20 avril 2009

自然是什么 (未完)

自然是什么?

森林是自然吗?是吧?那人造森林也是自然吗?动物是自然吗?是吧?那家畜啊宠物啊是自然吗?不是?那他们是什么啊,人造物?也不是啊,人家也是活的啊,也不会说话光会汪汪咩咩什么的,怎么就不自然了?

elias说,自从人类变成文明人之后,他们就管自己被压抑的天性叫做自然。卢梭大师更是认为,自然的东西是最最好的,自然已经给了人类一切的好东西,人类却把他们给扭曲变质了。卢梭倡导回到自然。不过,此自然细究起来,完全不是文明出现前那个真正野性的自然。他笔下的“野蛮人”与考古学家发掘出现的野蛮人相差甚大呢。

反正,就有那么一种东西,它并不来自于那个没有人迹的野生世界,或者说,它随文明社会而生,我们却管它叫作自然。有时候,我们又管它叫童心,称赞它为一种品质。比如敢于说国王没穿衣服。这种品质稍微扩展一点,就可以发现它其实和拒绝与纳粹合作,或者敢于站出来指出c党的纰漏,是同一种东西。我们的世界有太多的文化了,大多数人在本能的对事物产生自己的评价之前,已经不动脑筋地被教导好该怎样评价那些事物了。从这点上来看,可以说我们完全生活在一个“非自然”的“人工”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那些还用自己的脑子,自己的小情商体验各种情感,思考各种事物的人,有时候被称为傻子,有时候被称为孩子气,不小心成功了,就被称为有孩子气的成功人士。

那么,真的存在一种“自然”,如卢梭大人所说的,纯粹的好东西,只要保持住了,就幸福了?这“自然”就是上帝准备好的现成的馅饼,就在远处等着我们去发掘它了?

似乎,有点,太过于简单和美好了吧。。。这个问题尤其是道德什么的,好像探讨起来尤其艰深。之前最开始接触过阿伦特的书,似乎有探讨过这个问题。不过阿伦特大师一直还没有毅力去拜读。。。

还是回到简单一些的问题上来吧。似乎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用“自然”的眼神来看待和思考事物,就会有比较不同的结果。比如爱因斯坦同志因为小时候没和大家一样早早搞懂时间的概念,长大了也一直在执着的自己想啊想,就想出个相对论来。

………………胡思乱想未完待续

vendredi 17 avril 2009

都来参加09巴黎音乐节吧!

主题:音乐=噪音+好心情!

本次音乐会将由各种由玩具改装的自创乐器+各种经典乐器演奏+DJ Damix+MPC现场live合成音乐组成~时间为夏至,也就是巴黎音乐节,欢迎大家积极参与,至少严重关注!

以下是玩具改装乐器之一:


Scratching with a circuit bent jukebox toy from cyrille martraire on Vimeo.

jeudi 16 avril 2009

焦虑

今天一直很焦虑。因为要见负责phase diplome阶段的负责人老头,因为又要谈到最让我头疼的问题:毕业设计的主题……
之前逼迫自己努力在网上看设计师的网站,看跟设计有关的东西,然后,结果就是想尖叫,想吐。真想对设计说,去你妈的吧,我不玩了!是的,就是这样的。每隔一段时间,那种厌恶感就会回来了。最主要的就是那种无力感。设计能做什么呢?他装模作样的可以改变社会,proposer无数看似精巧奇趣的玩意儿,而设计师更是常常以star的面具抛头露面,可是看多了这些喧嚣的表现,真觉得想作呕。(今天呕点好像很低的说) 每天都有无数以设计师或准设计师自居的人绞尽脑汁消耗能量创造出无数虚拟的或实际的东西出来,尤其是设计博客和设计杂志,设计网站,不断的为这些东西摇旗呐喊。他们似乎总是用同一种语调来说话,一种浮夸的,假惺惺的,snoble的语调。而这种语调,文风,真让我想吐。如此多的“设计”真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了吗?到底有哪些“设计”真正把我们的生活向前推,让我们更好,更愉快,更幸福?抑或他们存在的真正目的其实不过是自慰而已,最后求得一个一个人自娱自乐的高潮?设计,本来是和产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共存的一个东西,如今却自我膨胀的飘起来了。飘的那么高,脱离了产品,脱离了日常生活,高高在上的说,你们这帮可怜的俗人,应该如此这般,跟随我吧。。。

我觉得自己一向有些自闭的方式还是对的。不把百分百的所有时间交给“设计”,不看设计杂志,不看设计网站,极少看设计图书。每当一段时间后,去翻一番设计杂志或设计网站,得到的结果就是内心的宁静被完全搅乱。

mardi 14 avril 2009

读卢梭

有一种力量,能够穿过三百多年的时空,直击心底。

有一种精神,能够经历无数的思想、文化之潮流变动,在三百多年的时空之后仍然灼灼发光,锐利如初。

lundi 6 avril 2009

Valentino









周六陪小C去老佛爷看看西装。走过一楼某个地方,隐约看到LOUIS VITTON的大牌子。心里说,哦,原来老佛爷里lv的专柜在这个位置哈。继续往前走,突然,就走不动了。几个包包突然就把我的眼睛给烧着了。那是什么样的包呢,极原始的刺激性颜色,孔雀蓝,大红,大紫,黑,没有含蓄的唧唧歪歪,整个包身就是一大朵怒放的玫瑰,毫无其他扭捏细小的装饰。那个架势就好像一个灿烂的拉丁美女,无比热情的对你说:“看!” 身不由己的就扑上去了。怎么可能!LV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东西来?这不是他的风格!然后,优雅的售货员夫人就走过来,亲切的向我介绍起来,手工皮质价格,还问我要不要试着背一背。嗯,我也是个熊人,一听价格腿都暗地里软了,阿姨,我就是打酱油路过的,不用这么浪费您的时间了。。。最后亲切的阿姨还是送了我一本包装极为精美的目录。拿在手上定睛一看,嗯,原来人家不是LV,是个叫valentino的牌牌。
虽然一听价格我就吓的溜走了,可是心里还是止不住的激动。我一向是时尚白痴,不仅不懂,还没什么兴趣,有时候还小鄙视一下。我是向来不觉得那些有着暴发户价格,和bling bling外表的包包有什么好看的。我不懂它们的视觉语言,因此它们和我之前没有任何沟通。可是!竟然有一种包,完全没有用那些惯常的mode语言来建构,完全不需要去了解时尚语言才能欣赏。它是用最原始最单纯可是最热烈击中心底的那种情感以最纯粹的方式造出来的。不用是上流社会,不用是多金的淑女,看到它,就会被它打动!

回家一路上都激动的很。原来,世界上真的有直接打中心底的那种纯粹的东西!真正直击人心的好东西,是跨越那些所谓的时尚元素,潮流,季节而自由自在地存在的。valentino的这一系列包里,设计元素简单到极致:花,花瓣,怒放的玫瑰花。而这些最简单的元素,则被最大程度的热烈的表达出来,整个包面或干脆就是一整朵玫瑰,或完全由慢慢的无数朵丝绸玫瑰来组成特别的肌理,抑或就细腻而单纯的展现皱褶的肌理之美。完全没有女包设计中常见的那些功能与形状都模糊不清未置可否的那些金属件,皱褶,穗带,一排排的孔洞……真的就好比我在论文中研究的那样。现实社会是那样的压抑与复杂,于是自然而挟带野性的东西,就更能直击我们的心底……

一路想着valentino的艳丽的包,觉得心里满满的,满满的是躁动的希望和活力。

mercredi 1 avril 2009

广告时间


Experimental instrument for musicians and non-musicians from cyrille martraire on Vimeo.

业余爱好者为业余爱好者做的乐器。极简单的结构,一个光线传感器,根据光的强弱控制声音的变化。两个简单的按钮,只演奏音乐中紧挨着的两个音符。演奏起来嘛,不能不说,还挺有眩眩的效果哒。

vendredi 20 mars 2009

消费社会

在读那本著名的《消费社会》。很难读。之前挑战法语原版来着的,败下阵来,这回读译本,依然觉得艰难。本来是为了论文的某一点而读的,结果并没有我要找的资料,书本身倒是甚有趣味,半个下午,快速的扫了小半。

嗯,确实是非常有趣的书。不过,看的我面红耳赤的。作为设计师,我明明就是这个罪恶的消费社会的帮工爪牙!罪过啊罪过。。。不过,身为一名小小爪牙,我也不是毫无良知和职业道德的,至少,今天的我,还是有了一些小小的评判准则,来判断一个产品到底有没有资格被制造出来。比如,那些只是耍着小聪明设计出来的仅仅只能被称为“巧妙的小东西”的作品,我认为就没有必要存在。比如图中那个塑料书签,世界上应该已经有无数种不同的书签形式,而把一本书从书架上抽出来,我想对于任何人都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那么,有什么必要去生产出一种能帮助我们更方便的把书从书架上抽出来的物品呢?

又如图中的膝上蔬菜处理盆,它的功能与所有一千种其他的切菜板一样,是用来削皮切菜用的。唯一的特点是,你可以坐着使用它,同时呢,你也必须坐着使用它。看上去挺舒服小聪明的一个设计,可是它的庞大的体积和使用的极大僵硬性限制了它,使它绝不会是一个畅销或者说,会被很多人需要的设计。

而再看上图,经管世界上已经有一万种沙发,可是我仍然觉得这个沙发是值得被作出来的。它是与绝大部分沙发不同的,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结构,特别的材质,诗意优美的外表,总而言之,它是设大量智慧和精力的结晶。即使世界上已经有一万个不同的沙发,它以它的优雅和独特,也依然有它存在的一席之地。好吧,说了这个多,我其实就是想说,我,我要坚持做合理的,有价值被作出来的设计。嗯。话说回来,大言不惭的把这本书放在自己广告招贴里的巴黎老佛爷商场,不知是否也有所思考和觉悟呢?

tord boontje

好似没由来的心情低落。仔细想想,还是有原因的。直到现在,一直没有确定下毕业设计的主题。好像自己什么都可以做的不错,结果,反而不知道该选什么题目做了。一直还是按照中国人的功利的想法来思考的:将来肯定XX更有前途,那么就应该好好利用这个时间做偏向于XX的方案,以后毕业也好找工作/继续发展…或者,我上次做XXprojet不是很受好评,还是做那个好了…可是,一边又隐隐觉得,这些并不是我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我似乎没有多少passion在里面…然后就又想,我果然是个loser是个gros nul啊。对这些尖端的东西都不感兴趣,罪恶感啊罪恶感,旁边还有小C同学始终热情洋溢的投入尖端领域的钻研,看的我又嫉妒又沮丧。

身边目前最爱的一本设计的书是YAN同学借我的设计私地图。并不是一本写的很好的书,尤其痛恨里面台湾小女人小家子气的强调。可是里面介绍的设计师却很棒。一个个网站去看,好了解这些设计师多一些。最爱的,还是tord boontje。那是怎样一个诗意浪漫到极点的世界!看到他的作品,真是没有足够的词汇来形容,只觉得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纤细,唯美,梦幻。而今天,又意外受到yan同学给我的礼物,竟然就是tord boontje的garland灯!在此再次谢谢yan同学(美丽的灯的图片见上)~

好吧,我觉得,其实也没什么可挣扎的。我还是应该做我自己,哪怕这个自己不是自己最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好拗口)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做自己渴望的东西吧,哪怕这不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东西…哪怕这是不够潮流的,不够尖端的。可是,我就是我,我做不了别人。可以潜意识的强迫自己做取悦别人进而因取悦别人而取悦自己的事情,但是那个心底深处的“自己”却一定不会满足和快乐。嗯,说来说去,我好像一直都是这么懦弱和没有自信的人啊,永远都是犹疑的,永远觉得别人做的事情都很酷,自己做的东西都傻兮兮的。然后就潜意识的老强迫自己不做傻兮兮的东西,去做显得很酷的东西,最后,连自己是谁都丢掉了…… 看来,当务之急是,坚持做自己喜欢的,哪怕看起来傻乎乎的东西吧。即使被别人不齿…拿出勇气来呐!

今年巴黎的春天特别特别的好。又灿烂,又软和。我应该减去五公斤,然后把上网瞎逛的时间拿来画画,去看展览,在阳光下走,去买好看的衣服才是……

samedi 7 mars 2009

设计seminaire









séminaire也就是workshop,中文常常翻译成研讨会。可是我参加的这些“研讨会”,相对研讨来说,还是动手更多。因此,我还是觉得用英文workshop或法文séminaire更为准确吧。

话说这周,我参加了一个由几所优秀的工程师学校与建筑和设计学校联合举办的设计workshop。这个workshop有“竹子桥”“飞机”“行走的机器”“船”“纸板桥”“纸板扶手椅”“路灯”等等一系列结合了工程与美学的主题,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学生将被结合在一个小组里在四天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我参加的题目是造船。和设计学校的天马行空不同,这里每一个题目都有了严格的条件限定。在这些条条框框里,要靠科学和美学达到最完美的效果。比如我们的造船小组,船的重量以及浸水体积以及浸水体积的最大横界面的数值都以定死。另外船体还必须要在离水面30cm的高度支撑一个重达800g的金属棒。在老师讲解基本知识的时候,我就开始兴奋思考,怎样做一艘特别酷的船,嗯多船体就很酷啊。。。然后小组开始讨论,一人建议monocoque. 我觉得这个词听起来很酷,应该是多船体的意思吧,于是大声应和,对对就要monocoque!其他几人也决定就是monocoque,正扬扬得意之时,我猛然发现,mono的意思好像是唯一。。。也就是说,我胡里胡涂的投了单体船一票。。。

然后,小工程师们就开始了形状的计算和思考。众多公式和新名词弄的我头晕目眩,最终大致定下了一个底部比较平的形状,以便超越速度极限,可以“冲浪”。这样,第一天就差不多结束了。这时候是六点半。小工程师们已经觉得晚的不得了了,必须回家了。而对我来说,六点半还真是很早啊,咱们放工有点太早了些。。。早早回家,拉着小C把不明白的数学公式让他又给我讲解一遍,也就到午夜啦。

第二天,必须把精确的图画出来。我向组员们建议可以用rhino计算体积和面积,他们欣然接受。于是,我开始不停的建模,不停的随着他们决定的数值的改变而更改模型。到了傍晚,船体形状大致出来了。完全是从力学角度考虑的,没想到最终形状还挺酷。可见,纯科技也是可以很美的呀。只是在船的上半部造型上,还欠考虑。我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建模,所以基本没功夫去想造型。而剩下的小工程师们则觉得应该加上一些“好看”的东东以增加美学。大家基本同意我之前随手画的一个很结构的草图。我提议做一个纯以纸板为材料的很轻的结构来支撑钢棒,被小工程师们以不够结实为理由否决。可惜我又没时间做个模型出来证明,含恨而退~之后又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船体的三维给完美的建出来了。此时已经六点四十,组员同学们又觉得超级晚了,该回家了,于是决定第二天再打印图纸,切纸板什么的。我嘛,回家,继续想船的造型。为了取悦组员,画了一个很agressive的造型。不过结构还是坚持画了纸板的。还另外想了其他几个造型,看起来有点想电熨斗~等着第2天给同事们选吧。

第三天,有点起不来了。9点半才到。打印,剪纸样,切割纸板切割泡沫塑料,之后又遇到如何确定各切面(也就是纸板)之间精确位置的问题,绞了一下脑汁想出一个方法,于是,重上电脑作图,打印,完美解决问题。终于可以把纸板和泡沫塑料都粘起来了。忙到这个时候,已经傍晚了。竟然还没有找到时间和大家讨论造型。倒是老师临走问起,才召集大家和老师一起看了,那个很agressive的帆船造型得到一致任何认可。造型也就定下来了。之后就忙着打磨泡沫塑料。这可是我的老本行啊。可惜是集体合作,活还是大家一起做,所以精确和精致程度就差了点。不过,忙到7点多,大型大致出来了,左右粘合,收工回家。大致算一下,这一天我不停的工作了十来个小时,大部分时间是站着的。坐了一个多小时车回家,已经觉得累的不行了。吃了饭就该上床了。

第四天,继续起不来。好累啊。到了学校,继续打磨船体。之后,打印图纸,割纸板造船上部的结构,之间和一帅哥争论半天,最后屈服了决定用泡沫塑料做中间的结构,又向他证明了不用封闭两头,左右夹紧点就可以大大固定钢棒。。。船体下部被包上一种防水的塑料膜,我们选的是深兰色。中间到是闲了一些,因为组员同学们这个时候必须精确计算重心啊啥啥的了。我嘛,就原地待命了。由于船体的重量是规定的,而泡沫塑料是绝对没那么重的,所以船体完成后,就必须考虑加重了。加在哪里,怎么加。老师准备了不少小钢珠,不过组员同学不知从哪里找来几根不锈钢钢条来,把钢条拗到船体曲线形状再粘在船的表面,倒也相当elegant。之后在两位男生缺席去打比赛的时候,我和剩下的女生把船表面上层细细贴上白色不干胶材料。处理好细节,此时已经晚上9点多。剩下的装配工作就由男生们踢球完毕回来继续吧。回家吃完晚饭已经接近午夜了。睡觉!

第五天,来到工作室,我们的船已经完成了。称重,嗯,完美的达标。然后就是下水测试了。测试是在一条25米长的临时水渠里。由固定的拉力牵引船只前进。可惜啊可惜,我们的船竟然前进的很慢,和他速度感的造型完全不相符合,期间换了一个牵引位置,依然没有多大改善。之后组员同学一起做下午presentation需要的ppt文件,好丑的背景~~工程师们的品位啊。。。之后下午就是和评委presenter,然后,就正式结束了~~~

总结,合作基本上算愉快。和工程师合作比和设计师合作要容易太多了。每个人都很容易在团体工作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呢,结果差强人意。第一,造型是为好看而画的,而不是造型跟随功能,这点让我很羞愧。对我来说,这是不诚实的设计,不诚实的造型。第二,我们所有人都不够精益求精。面对不够精益求精的组员,我没有去使劲推他们,强迫他们,于是落得了一个平庸的结果。第三,我对自己不太明白的部分,比如力学计算部分,不够参与,没使劲去理解,而是放任小工程师去做。结果是造型没有很好的结合力学原理,而是两两分开的。于是就有了为造型而造型,造型不顺应功能的结果。结论: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做好一件事的最关键因素!一定要求精,求精,再求精!

mardi 24 février 2009

从日本设计说开去,又谈民族设计






日本设计的成功向来是让我们国人又爱又恨的一件事。爱的是东方的设计也可以走向世界,为所有人所喜,爱的是日本设计里那能引起我们大大共鸣的东方的美。恨呢,则是“为什么我们中国设计就做不到这样呢??”

前几年在艺术和设计界有一句话流行的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还记得当时这句话让大家都像打了强心针似的很兴奋,很有信心。不是嘛?坚持做自己,成功在望!一时各领域民族风大盛。不过从今天回头望去,好像这句名言,完全不灵的说。不仅不灵,细细分析起来,基本可以认为是错误的。至少对设计来说是这样的。先来看日本设计吧。日本设计算是亚洲设计中唯一冲出亚洲,为全世界所喜爱和接受的设计了,也代表了一种风格。细看日本设计的产品,我们并不能看到和服啊武士啊寿司啊,相反,日本设计的风格是极简,极现代的。但是这种纯粹的现代风格中,却又浓浓的隐藏了日本的那股子精神气。一丝不苟的线条,空灵淡薄的色彩,都让人无法不想起“日本”这两个字。日本设计成功的关键在哪里?我觉得,就是在他们这个民族敢于全盘西化上。全盘西化,从头开始,才能毫无包袱的开始新时代的事情,做现代的事情。而他们所作的,也会被其他地方的,有着现代思想的所有现代人所接受。而日本精神,那股子特别的气,其实并不会随着全盘西化而烟消云散。它含在所有人的血脉里嘛。哪里会因为穿西服,学英语而就随风而逝呢?殊不见,某些政权想要给某些地区洗脑,还是很大费周章,尽全力也需要好几代才可以初见些成效呢。

玩民族风,确实是一条捷径。用别人不懂却又充满刺激性的符号语言,有意或无意的创作出的作品,确实抢眼。而非我族类之人本着新奇和“不懂不好乱评论”之心,除了啧啧称奇一番,也就无多话可讲。这类作品,倒是容易被小心恭敬的供在某一个角落里,可是想让更多的人从心里去接受和喜爱,真正的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则就是天方夜谭了。这点我这里倒有段邂逅可作为例子,且听下回细细分解。

再回到咱们中国设计的主题上来吧。中国人,中国人的精神气,客观的来说,是不够自信的。一方面,又极其敏感。不自信和敏感,倒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特质吧。中国人以自己悠久灿烂的过去而骄傲,因此在中华文化不再领先于世界之巅之后,就总郁郁的。象日本人那样决绝的放开怀抱学习西方,中国人别扭的觉得做不来。刚脱掉一点自己那身已经大大破旧的袍子,立刻又哭着喊着流着长泪念着祖宗的拉回去。殊不知,这样尴尬别人,也尴尬自己。看着别人穿着新式运动鞋袜健步如飞跑跳自如,明明羡慕的腿脚都痒痒,可又舍不得脱了自己拖拉褴褛的宽袍大袖,走路都被袍子绊的踉踉跄跄,自己是又急又气。其实,有什么可害怕和不舍的呢?衣服再换,身体里流的血却是变不了,身上的精神气也是变不了的呀。拖着不换旧袍子,那股子新近的精神气倒真体现不出来呢。穿上简介的新衣服,也许那个性就一下子出来了呢。一件衣服人人穿,人人穿的味道都不一样,而那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个人的气质,文化和精神所体现出来的了。脱掉拖拉的传统的破旧袍子,换上那个叫做现代化的世界通用的轻便衣服,咱们的精神气可不就显出乐了。要做真正的走向世界的中国设计,依我看,非经过这条道路不可。

dimanche 22 février 2009

东方文化的孩子气情结?


跟欧洲的年轻人谈到孩子气,换来的常常是一脸的木然。耸耸肩,一句“non...pas trop”(嗯,不太有。。。)就彻底结束谈话。而和东方的年轻人谈论孩子气,不管是在东方土生土长的,还是在西方出生长大的,都会兴奋的大喊,哦!对!我就是不想长大!也许西方人就是喜欢成熟?可是再调过头去看看美国人,又完全是另一个现象。全民都狂爱着幼稚无比的超人蜘蛛人蝙蝠人(侠)变形金刚,万圣节全体童心大发异装到公司里,真的太奇怪的现象啊。为什么,为什么?

本来一直苦苦在文化与国情中思考,似乎有点头绪,可是又没有完善到能够说服自己。偶然的,单纯从历史和文化的长度与强度来看,竟然有了一些豁然开朗的感觉~先草草小记下来,以后慢慢整理吧。

爱好孩子气的东方人和美国人,与对孩子气完全没感觉的欧洲人,他们的区别大约是这样的。近代以来,从20世纪到21世纪,东方文化始终是在一个弱势的位置上的。即使有中国这样自尊心超级强超级敏感的昔日巨人,他也不得不承认目前他的文化已不是“最先进”的和世界主流的。而日本,即便这是亚洲国家中唯一一个已经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的,被欧美强国高看一眼的国家,他本身也是在卧薪尝胆,狠心全盘西化的条件下强大起来的。近年来日本文化相当为西方人追捧,可是也依然是作为异类文化,次文化被欣赏的。它始终不是世界主流的文化。这种处于“次要”位置的形势,让东方人对于西方文化,在接受的同时,总是隐隐含着批判的意思。对东方人来说,一般的西方文化已经让他们有着“乱花渐入迷人眼”之感,而深入一些的西方文化,更是给他们带来深深的陌生感。即使放开怀抱尽力去接受,但是截然不同的文化底子还是不能做到水乳交融的状态。在当代,随着东方国家的渐渐兴起,人们开始渐渐的不再一味张开怀抱,审视,思考,与反其道而行之变的越来越普遍。卡通文化与孩子气元素的文化的兴起,不能不说强烈的带有了这种意味。

孩子气的图像与形象,代表了弱势的文化(孩子般的)对于正当壮年的西方文化(成人的)的一种审视与质疑,以及叛逆。而这种叛逆和审视,却是绝不会出现在成人(强者,强势文化)对于儿童(弱者,弱势文化)身上的。因为对于强者来说,弱势者只会表现出傻傻的形态,以及一味对他崇拜向往以及学习罢了。这大约可以解释,为什么东方人,以及生活成长在西方的东方人(本身浸淫于弱势文化中,却必须学习周旋于强势文化) 于孩子气的元素更加心有戚戚吧。一种默默的反抗,尽在不言中。

而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关系,也可以部分的解释美国人与欧洲人对孩子气文化的态度的不同。美国文化相对于欧洲文化来说,是年轻的,幼稚的。他总是没有欧洲文化的历史和深度,往往也因此时时被欧洲讪笑之。他的年轻和活力,也决定了为何他喜爱那些幼稚可笑的玩意儿吧?

奈良的小孩


为什么我们喜欢孩子气?在这股潮流中,奈良美智的作品可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里程碑式元素。

奈良的画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空白的背景上,端端正正的摆上一个大头娃娃。笔触,构图都是无比孩子气和幼稚的,与所有学院派的绘画理论所相悖。而这个娃娃呢,对自己的毫无深度和美感,竟然一点都不羞愧,一双大眼或直愣愣的,或带点鄙视的,斜斜的审视着这个世界。嗯,就是这么简单,可是,它却赢得了那么多人的狂热喜爱。

奈良的娃娃的最大的特点,在我看来,一是敢于简单,二是敢于审视。艺术家在N年前就可以把人画的栩栩如生,纤毫毕现了。敢于简单,倒一直是20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潮流。不过二十世纪的艺术家虽然敢于简单,可是在深度上可从来不敢放松。由于他们的努力,今天当我们定义“艺术”的时候,不能不同意这是一个有着反思和批判功能的领域。而在此之前,艺术家们只是制造“美”或再现“美”的匠人罢了。奈良的敢于简单,不是如Yve Klein般把艺术极简为一块涂满蓝色的画布,他的大胆,在于敢于把手绘的,最最幼稚和没有任何“先锋”性质的娃娃形象,给及其光明正大的表现出来,而且是正正的放在画布正中。没有特别的技巧,没有另类的造型,就是这么一个幼稚常见的大头娃娃,甚至没有附加的所谓“理念”和说辞在里面。

再看他的娃娃们洁白简单的脸,倒又和普通的娃娃有着点点的不一样。是什么呢?就是他们的眼神。这些娃娃并没有一般绘画中儿童清白无辜羔羊般的眼神。他们所有的,是带着点点不屑的审视的眼神,有时候带了不少愤怒,有时候又是彻底麻木的。就是这种与娃娃天真可爱形象完全不搭的眼神,给奈良的作品带来了最大的力量。

为什么呢?想想看,当我们说起“孩子”这个概念时,人人都会想到纯真,单纯,无知,白纸一张,软弱的,依赖的。孩子的形象总是有点蠢的,做着一些笨笨的行为,无心无肺的傻乐,一边仰慕着成年人的世界。而在奈良这里,不是这样的。奈良的小孩,并不傻,并不做着笨笨幼稚的行为,并不哈哈哈的没心没肺的高兴。他们就是静静的坐在那里,带着成年人的冷静,有时候吃一个棒棒糖,有时候抽一根烟。一个举手投足很冷静的小孩,已经足够让成人觉得惊悚了。而这个小孩,在举止冷静的同时,还一直带着审视的目光注视着这个世界,完全不是仰慕的,充满幻想和热情的。这个,已经足够让成人们愤怒了。成人们的优势,身体上的,知识上的,成人们创造的一切东西,应该被后来者仰慕学习的,竟然没有得到应有的赞叹,而相反的,却被一个一无所有的后来者所不屑,质疑,这怎么不是一种巨大的挑衅啊。看似美轮美奂的成人世界一下落入被审视的地步,这可太让人不习惯了。奈良的小孩的力量,也就在此吧!

每个还带有童心的人,每个还对那个错综复杂的成人世界心有疑虑而没有完全投入的人,在看到奈良的小孩的时候,都会吸取到大大的力量。而每个已经深深的投入地生活在大人世界里的大人,看到奈良的小孩,无疑会有大大的被冒犯感吧!

jeudi 19 février 2009

纯真的裸体

大概很多中国人都跟我一样吧,把外国古典艺术中的裸体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外国人嘛!就是这样。并不去问一个为什么。偶尔被欧洲的古典艺术熏陶一下,看着白花花的大腿啊大肚子啊小乳房啊啥的,也是毫无邪念,嗯,高雅艺术嘛。

最近的最近,才刚刚明白,裸体啊,比我想的还是要有故事的多了。其实,裸体代表了一种自然的纯真的状态,就是亚当夏娃那种连羞耻感都没有的纯真到爆的纯真状态。西方人后悔吃了那个开窍的果子后悔了好多年了,直到现在还在后悔呢。期间,他们间接的发现了非洲艺术啊,一些太平洋海岛的文化啊啥的,惊为天人了半天,就是因为人家还在亚当夏娃状态呢,能够赤身裸体而心无邪念,坦坦荡荡。真是一个奇怪的悖论,人从开化之后,知羞耻,创礼节,要说是进步,可是呢,同时心里又觉得是退步,好像心里就有邪念了,总也回不了过去那个坦坦荡荡的境界了。在这儿,知羞耻=不纯洁~嗯。。。

所以啊,西方艺术家就一直一直一直在画裸体。最早的古希腊人造的那些极其朴实又极其完美的那些裸体雕像,倒是真出于纯真的对人体美的欣赏来者。后来文明进步,一下子人可就知道耻了。于是啊,再怎么画画,也都回不到古希腊那种坦荡荡的状态了。先是捂的严严的,好比中世纪时期的作品,然后文艺复兴,就又开始裸。可是,这时候的裸却又不同于古希腊的裸了。古希腊的裸是一门天真坦荡的,而后来的裸,则是复杂矫造的多。一面是想尽办法的复制过去的纯真,一面却只能对逝去的纯真感叹不已,是啊,吃了那个果子,可就永远回不去伊甸园啦。也许是这个原因,西方古典艺术中的裸体虽然多多,但极少淫秽色情感的呢。

上面这张图,是正在读的书的封面。别说,倒是有那么一点点挑逗感呢。可是,这么一点点黄,却也是来自于人物的动作姿势,而那个裸体本上,却始终是正大而坦荡的,毫无色情性刺激之感。这,也算是古典艺术的一个特点吧。

lundi 16 février 2009

裁员

今天一天之内听到两个知道的小建筑师要被裁的消息。一个是对门邻居来法国生活的美国小女生,一个是常逛的博客的那种我知道人家人家不知道我的中国女孩。不管怎么说,还是觉得有点心慌慌了。在经济危机之中,作为造东西的人,我们,设计师,建筑师,该何去何从呢?

嗯,同一天呢,我又听说了etsy这个网站。没准呢,到时候拿起工具,做一个手工匠人设计师自产自销,也不错哈~

可恶的豆瓣和。。。

最新的文章被豆瓣没收了。无语。。。。立刻搬家。吃了苍蝇般的恶心感。1984的预言,好像越来越要被某些国家实现了。

不敢想象,有一天我们还能够用中文写作,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吗?

写了一年都没写完的论文

真的真的,我那破论文啊,写了快一年了,还没写完。题目呢,是我自己找的,专门研究:孩子气。孩子气,就是孩子气啦。装嫩 kidule那什么来着。跟儿童心理学啥的可没关系啊。
为什么要写孩子气呢?其实吧,还是为了回答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疑问。以前老觉得自己是小孩,和这个大人的世界格格不入。后来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大人,唏嘘了半天。后来呢,又发现做大人一点意思都没有。至少,不是有趣和成功的人生。到底这个“小孩的”和“大人的”世界,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为什么我那么讨厌变大人啊?为什么后来我又那么讨厌那些不长进的孩子气的人呢?所以啊,就开始了这个题目的研究。
目前为止吧,算是上了路子了。就是特别慢,效率特别低。因为写论文要严谨呀。让搞设计的人来做严谨的学问,真挺赶鸭子上架的。想到什么吧,不能说,得找理论依据,看人家怎么说的,再严谨中立正确圆滑的写下来。。。哇噢~

不过一年时间不做设计了,也挺好的。一年前的那个evaluation上被马老师狠狠打击的劲儿,好像已经缓过来了。内心的那个设计小芽儿,从之前的战战兢兢的长着,到被马老师闷击一顿,着实蔫了,干脆就势冬眠,到今天,好像有醒过来的迹象了。恩那,春天本来就快要到了嘛。至少,一年把手给闲了,光看那些社会学啊心理学啊人类学啊啥的书,生生就脱离了之前的那个气氛环境了。小时候的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特自我的那个我啊,又渐渐的好像显影了。

之前那个是什么样的气氛环境呢?很糟糕吗?其实不是呀。不如说,相反才对。可以用尽善尽美这个词来形容。可是我吧,就是个野孩子呀。尽善尽美的环境,就把我给呆傻了。还记得进学校第一周的一篇日记里写的:“原因就是我不适合在完美的环境中生存。
我是喜欢自由。不过一直以来我喜欢的自由是那种荒野的自由~没人管你关心你,你默默做自己要做的事情。。。
这里的自由是另外一种自由,温室大花园,营养充足,人为造一个完美的应有尽有的大花园来让你好好长。可是太多关心,太多营养,让我压力害怕。。。”

事实上,真的是全中。。。事实就是,我在这个完美的环境中,诚惶诚恐的努力学习他们的东西,努力甩掉“缺点”,努力照他们的方式来做东西,结果呢,我把自己给丢了!变成了一个毫无个性的家伙,真是让人厌恶。。。也难怪会被马老师和另一个老怪在EVALE上贬。我自己觉得进步很大最好的的4 projets并不是那么被认可,而完全是疯狂自我玩票到自己都有点羞愧的那个游戏方案,却一直被所有人喜爱到极点,恩,世界完全颠倒了。。。

好了好了,我现在渐渐醒过来了。之前诚惶诚恐的那页已经翻过去啦。倒也学了不少东西,嘻嘻,可是,现在是把一切都忘记的时候啦。学啊学,再全部去忘掉,真是很爽的一件事。其实,就好象用水洗面粉一样,也不会全部消失的,会有面筋留下来的啊。就是要大胆的去洗吗,就对了。

开张大吉

在这里开始建个新家,只写跟设计有关的事儿。

我嘛,学设计的学生,学了一把年纪了,从中国学到了欧洲,从学士学到硕士,从硕士又学到学士,从学士又学到硕士。。。。嗯,还没有学完。。。很复杂吧?可是真的就是这样。。。

目前,总算在毕业阶段啦。熬着写论文呢。写完论文就该做毕业设计。做完毕业设计嘛,就该进入生猛残酷的现实世界啦。

文笔越来越退化了。和我只浏览白痴的网页脱不了干系呀。写什么都不成体统。这块地盘,要小心经营,可不能搞的乱七八糟的了。恩,一次就写一个题目,不管是三句话还是三百句话。文笔已经差了,不能内容还毫无逻辑乱七八糟的,对吧。